▲元代壁画 《渔民售鱼图》
罗锅枨形象最早见于山西洪洞县水神庙壁画《渔民售鱼图》中,内置有一长方形高桌,面下双枨为罗锅枨式。
且其造型成熟婉转,可见当时匠人运用罗锅枨的娴熟程度,侧面说明罗锅枨已经发展相当长的时间
及至明清两代,罗锅枨这一构件被广泛应用于桌式家具之中,且出现一种顶牙式高拱罗锅枨,其力学强度甚佳,在家具中颇为流行。
罗锅枨既可单独出现在家具中,亦常与矮佬或卡子花搭配使用。矮佬或卡子花一般成组使用,多以两只一组,长边两组,短边一组。
简素者仅以造型取胜,较为考究者则另于牙板施加雕饰,以增几分精致意味。
02
霸王枨
霸王枨,是一种 连接桌面与腿足的结构部件,不用另外施加横枨,便可承托起面板与腿足,寓有 “举臂擎天”之意,主要见于低束腰的长桌、方凳或方几等家具中。
其体量小巧,为曲形短材,形式与托角牙条相似。于桌下纵向从桌腿内角向上弯曲,延伸固定至桌面下的穿带上。
具体的安装方法为:其上端与桌面底板下的穿带相接,用销钉固定,下端与腿足相接(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的里侧)。
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,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。装配时,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,向上一拉,便勾挂住了,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。
霸王枨通过精巧坚实的卯榫将腿足和桌面牢固连接,使桌面承重直接分递到腿足。
又因其隐于桌面以下与腿足之间最不占空间的内斜角,所用空间最小,使得面下空间宽敞,使用者活动不受限制。
又凭借简练、朴实无华的造型,显示出典雅、文静的自然美。
霸王枨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的高度统一,明式家具中造型隽秀简练者,往往可见霸王枨的存在。
03
裹腿枨
裹腿枨,又名 “裹脚枨”,也是横、竖材“丁”字形结合的一种, 多用在圆腿的家具上。
是桌、椅、榻等家具为仿竹藤家具的装饰风格而采用的一种异形横枨,且为圆包圆造型的决定因素。
从外观来看,横枨将朝外的棱角倒去,做成圆弧面,两根横枨在转角处相交,四面交圈,横枨表面高出腿足,形成外部包裹住腿足的视觉效果,“裹腿做”便是因此得名。
具体做法为:腿足与横枨交接的一小段须削圆成方,以便嵌纳枨子。枨子尽端外皮切成45°角,与相邻的一根格角相交,裹皮留榫,纳入腿足上的榫眼。榫子有的格角相抵,有的一长一短。
此外,还有十字枨、米字枨等等,尽管这些“枨”样式各异,各具其韵,其本质皆为支撑构件,在家具骨架构成中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,尤值重视。
04
管脚枨
管脚帐,即安装在椅、凳、几四条腿间的枨,安装位置靠近足端,主要用于增加家具腿部的牢固性。
其与腿足一般采用明榫相接,并出头少许。从视觉效果上来看,能使家具的整体结构看上去更为和谐。而从局部来看,管脚枨的设置,则表现出了传统造物“有”与“无”的空间。
各个家具管脚枨的安装方式略有不同,有在同一水平面上安装的;有的则错开榫卯位置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安装,或为两侧横枨较高,前后两根较低。
又或是前面的横枨安装位置最低,两侧的横枨略高,后面的横枨最高,名曰“步步高”管脚枨,有“步步高升”的吉祥寓意,将古代学子的求仕愿望婉转地藏于构件之中。
其中,属“步步高”管脚枨做法应用最为广泛。
管脚枨的造型一般为两种,直枨式与罗锅枨式。明式家具的管脚枨多为直枨,而清中期以后的管脚枨常为罗锅枨式,晚期的苏式家具更是流行这种做法。
可以说,管脚枨的造型可作为区分明式和清式家具的方法之一。
*文章来源明清家具研习社,侵权请告知!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,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!
▼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 阅读原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