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晷怎麼看?古人智慧的時間魔法
走在公園或古蹟裡,常常會看到一個圓盤上面有根指針的影子在移動,那就是日晷啦!日晷怎麼看其實很簡單,它利用太陽照射指針(稱為晷針)產生的影子位置來顯示時間,是古人最原始也最聰明的計時工具之一。雖然現在大家都用手機看時間,但了解日晷運作原理還是很有趣的,下次帶小朋友出門就可以當個小小天文學家解說啦!
日晷主要分為水平式、垂直式和赤道式三種,台灣常見的多半是水平式日晷。它的晷面通常會刻有12個時辰的刻度,當太陽移動時,晷針的影子就會跟著改變位置。有趣的是,日晷顯示的是「真太陽時」,跟我們現在用的「平均太陽時」會有一點差異,這個叫做「時差」,最大可以差到16分鐘左右呢!
日晷類型
適合地點
精準度
常見位置
水平式日晷
平坦地面
中等
公園、廣場
垂直式日晷
建築牆面
較低
古蹟外牆
赤道式日晷
任何地點
最高
天文台
看日晷的時候要記得幾個小訣竅:首先要確認日晷的晷針有沒有對準真正的北方(不是磁北喔),這樣時間才會準;再來是觀察影子的長短,夏天影子比較短,冬天則會拉得長長的;最後要注意台灣的經度位置會讓日晷時間比標準時間快約6-8分鐘。這些小知識都是古人長期觀察天文得來的智慧結晶呢!
很多學校都會在校園裡設置日晷作為教學用具,像台北植物園、台中科博館這些地方也都能找到造型各異的日晷。有些日晷還會結合藝術設計,變成兼具功能性和美觀的公共藝術品。下次看到日晷不妨停下腳步,觀察一下影子現在指在哪個刻度,對照手錶看看準不準,也是種有趣的體驗喔!